姑舅亲,辈辈亲,打断骨头连着筋。意思指一家的父亲和另一家的母亲是兄妹或姐弟的亲戚关系。姑表之间的亲戚关系很密切,就如同打断了骨头还连着筋一样不可分割。在农村有三亲三不亲的说法,而姑舅亲算是至亲。
毕竟老话说“三代不离舅家风”,“天上的雷公,地上的舅公”,舅家是母亲的娘家,也是最重要的外戚,不管到那一辈都说很亲的。对于姑舅亲来说,由于是双方的娘家人,因此走动还会继续;而对于姨表亲来说,由于距离的限制,大家再见面或许只能在舅舅家,以后随着走动的减少,自然也就淡了!
其它类似顺口溜
一、外甥狗,外甥狗,吃完喝完拿着走。
二、姑走了,舅埋了,剩下老表不来了。
三、姑舅亲,辈辈亲,打断骨头连着筋。
四、舅疼外甥姑疼侄,婶子大娘是外人。
五、娘亲舅,爹亲叔,姑父姨夫不靠谱。
六、一代亲,二代表,三代四代就拉倒。
七、姨娘亲,不叫亲,姨娘没了断了亲。
八、亲姑妈,假舅妈,半真半假是姨妈。
九、堂亲千年有人记,表亲百年无人提。
这是个血缘关系的话题,打个比方吧:一个妈妈生了三个孩子,一个男的,两个女的,这个男的和两个女的的孩子的关系都是"姑舅亲",就是”称呼”至少有一方对另一方是爷爷奶奶家这边的称呼;而这两个女的的孩子的关系就是”两姨亲”,就是姥姥姥爷家这边的称呼.一般来讲,都是爷爷奶奶比较亲,姥姥姥爷比较远,这纯粹是血缘方面的说法,与实际关系无关.
再比如:
我奶奶有四个孩子,从大到小是: 我爸爸、我大姑、我二姑、我叔叔。各自都有孩子,那么我爸爸和我叔叔的孩子都各自与其他三个孩子构成:姑舅亲。而我大姑和二姑的孩子彼此为两姨亲。
可能和姓氏也有关系,姓本家姓的和其他任意姓的构成姑表亲,而不是本家姓的和另外的不是本家姓的构成两姨亲。比如:我家姓李。我爸爸和我叔叔的孩子自然都姓李,那么不管我大姑和二姑的孩子姓什么,我们和他们都是姑舅亲。而我大姑和二姑的孩子都应该随他们父亲的姓,所以他们二人之间是两姨亲。
累死我了,明白了吗?
我们国家是一个非常注重孝道传统国家,在从前的农村都是非常看重家庭的亲情与血缘的,在村里,你的家人丁越兴旺家族就越大,互相帮衬的亲戚多了,在村里的地位自然也是其他小家族所不能比拟的。所以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上,他们就总结了一些相处之道,并整理成了俗语流传至今,像“姑舅亲,辈辈亲,两姨亲,不算亲”就是其中一句,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说说这句话到底是啥意思。
一般在农村人们会把亲戚分成三亲跟三不亲两类,像姑、舅、姨是三亲,而姑父、舅妈、姨夫就是三不亲。这么分类很简单,因为姑、舅、姨跟我们都是亲戚,是有着血缘关系的,而姑父、舅妈、姨夫跟我们就没有什么血缘关系了。如果一个家庭,我奶奶一共有四个孩子,两个儿子两个女儿,我跟我叔叔的孩子与我三姑跟小姑家的孩子就是姑舅亲,而我三姑家的孩子跟小姑家的孩子就是两姨亲。
姑舅亲的话,因为舅舅是跟这边姓的,如果孩子们之间亲近,那么辈辈都会很亲密了。而姑姑嫁人了之后,孩子就会跟着姑父姓,随着时间的推移,就会跟彼此父亲那边的亲戚关系相对来讲更加要好,所以等到了第三代的时候,孩子之间其实就很少有联系了,走动的少了,相互之间的亲情也就逐渐淡薄了,所以就是两姨亲,不算亲了。
通过理了一下关系,其实也是很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的,我们都是知道农村从前儿子都是跟父母住一起的,所以我们回外公外婆家就是回舅舅家,所以跟舅舅的关系还是一直保持亲近的。而姨家平时走动的就会相对少一些,所以逐渐就会疏远了。从前人们是非常注重亲戚观念的,大抵是因为从前都相隔不远的原因,而如今随时时代的发展,亲戚之间都住的不是很近了,特别是远嫁的女儿,回一次家更是非常不容易的,所以孩子们之间的亲情都逐渐淡薄了。
这就是“姑舅亲,辈辈亲,两姨亲,不算亲”的意思了,你还想知道哪些农村俗语?
一、外甥狗,外甥狗,吃完喝完拿着走。
二、姑走了,舅埋了,剩下老表不来了。
三、姑舅亲,辈辈亲,打断骨头连着筋。
四、舅疼外甥姑疼侄,婶子大娘是外人。
五、娘亲舅,爹亲叔,姑父姨夫不靠谱。
六、一代亲,二代表,三代四代就拉倒。
七、姨娘亲,不叫亲,姨娘没了断了亲。
八、亲姑妈,假舅妈,半真半假是姨妈。
九、堂亲千年有人记,表亲百年无人提。
十、人有三不亲,姑父、姨夫、舅的媳妇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