脓疱病是常见症状,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细菌性皮肤感染,可以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部位,但常常攻击身体暴露部位。
脓疱病分为两型
1、
大疱型脓疱病
。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,初起为粟粒大水疱,迅速增大到花生米大或更大些。开始水疱内容清澈,约1日后,疱液变浑,脓汁沉于疱底,浅层液体仍清亮,呈半月形的积脓现象,是为本型的特征之一。疱破后成为糜烂面,其上有脓痂。其周围可发生新的水疱。皮损好发于面部及四肢等露出部位。病理变化为表皮角质层下脓疱,疱内可见多数嗜中性细胞。
2、
脓痂性脓疱病
。由溶血性链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所致。在红斑的基础上发生水疱,迅速变为脓疱,疱易破而结成密黄色厚痂,并不断向四周扩展。好发于面部、口周、鼻孔周围以及四肢外露部位。病理变化同大疱型。此型可伴发急性肾小球肾炎。新生儿脓疱病属此型。病因病理主要为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葡萄球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,也可二者混合感染。 促使化脓球菌侵入机体产生本病的因素:一、原存在某些瘙痒性皮肤病,如湿疹,虫咬皮炎,外伤等,使皮肤损伤,细菌由此侵入,二、天气炎热、出汗、使皮肤浸渍或不洁,三、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,使免疫力下降,四、婴幼儿皮肤薄嫩、免疫功能发育不全.
脓疱病是由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。这些细菌到处存在——在不干净的浴室内,变质的食物中,甚至在我们的体内。皮肤有伤口的儿童,在不干净的浴缸或浴盆内洗澡,就有可能患上脓疱病。使用脓疱病人用过的毛巾或肥皂,也会感染此病。其他与皮肤有关疾病,如体虱、真菌或链球菌感染、烫伤或各种皮炎,也容易合并脓疱病。
绝大多数病人是通过身体接触或共用毛巾、衣服、床及其他用品传染此病的。由于儿童活动时会有大量身体的接触,所以儿童很易患此病,并且成为传播者。大量出汗、营养不良及不良卫生习惯,会加重脓疱病病情。
脓疱疮又称传染性脓痂疹,俗称“黄水疮”,是一种常见的由化脓球菌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。具有接触传染的特性,蔓延迅速,夏秋季节多发。好发于儿童,易在儿童集体单位如学校、幼儿园造成流行。
脓疱疮的病原菌大多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,少数为链球菌,亦可为二者混合感染。儿童由于皮肤细嫩,局部抵抗力差,易遭受伤害等因素而发本病,特别是夏秋季天气炎热多汗,浸渍时,皮肤的屏障作用被破坏,细菌更容易繁殖,从而给本病发生造成良好的机会。
本病90%好发于颜面、四肢等暴露部位。初起为点状红斑或小丘疹,迅速变为粟粒至豌豆大的水疱,周围绕有红晕,约经1~2天后,水疱变成脓疱。
对于脓疱疮的预防,要大力开展卫生教育,注意个人卫生,经常修剪指甲,除去污垢,勤洗手,勤洗澡,勤换衣服。在夏秋高温季节,皮肤潮湿多汗,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、干燥。在暑天,痱子常是本病的前奏,因此,防治痱子对预防本病有重要意义。对幼儿园、托儿所的保育员、教养员要进行本病的预防宣传,对患者要及时隔离,患者接触过的用具如衣服、毛巾等应给予消毒。另外,加强体育锻炼和合理营养,及时治疗其他疾病,提高全身抗病能力,对预防本病也有重要意义。
你好:脓疱疮又名“脓疱病”;“接触传染性脓疱疮”,是一种常见的化脓性皮肤病。主要临床表现为起病初散在性红斑、丘疹或潜在性水泡,迅速变为脓疱,周围有炎性红晕,疱壁松弛液下沉呈半月形积脓,如悬垂囊状。疱壁薄很易破,破后呈现潮红糜烂面,有浆液性或脓性溢液,干燥后结成黄色脓痂,可互相融合或向四周继续扩展形成环状。痂脱后不留瘢痕。好发于头、面、四肢等暴露部位,常因搔抓而自身接触传染至身体的其他部位,此起彼伏。多发于夏秋季节,好发于儿童,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,易在托儿所,幼儿园或家庭中传播流行。
脓疱疮属于接触性、传染性很强且可蔓延迅速的皮肤疾病,有必要对患者采取隔离措施及对其使用或者接触过的物品如毛巾、脸盆、衣物、被褥等用沸水烫洗、太阳光直射下暴晒或用1:5000高锰酸钾溶液浸泡,对清洗脓液使用过的敷料应该装黄色“医用垃圾袋”并及时焚烧。患者应该穿宽松、舒适的纯棉内衣,不宜穿毛织品,禁止使用塑料尿布或床单。患者应该定期洗澡,勤换内衣、剪指甲,避免用手去搔抓皮肤,保持皮肤表面清洁干燥不给细菌繁殖和传播创造条件。饮食方面应该坚强营养,以高蛋白、多维生素、易消化的食物为主,禁食辛辣刺激、鱼虾海鲜、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。如果患者疲倦乏力、食欲不振伴有低热久不能退者应该及时医院就医!
发表评论